top of page
搜尋
作家相片William Lin

好琴沒有祕密 (提琴鑑賞標準)



何謂好琴?威廉相信每一個愛琴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標準,但跟選美一樣,何謂是「好」總有個普世標準,在義大利每三年比賽一次的國際安東尼奧史特拉瓦底里製琴大賽 (International “ Triennale” Violin Making Competition Antonio Stradivari) ,有八項清楚的評分,標準如下:

一、工藝等級 Technical Level of Work 二、配件設定 Set Up 三、琴漆品質 Quality of Varnish 四、整體氣質 Overall Style and Character 五、木料品質 Quality of Timber 六、音質強度 Strength of Tone 七、四弦平均 Balance Between Strings 八、可演奏性 Playability

這些標準在字面上的意義都非常的明確,在比賽規則中這些分數佔比接近,我們如何從這這些評分項目中,更深一層的去了解何謂好琴呢?我們必須去細究這些項目有一半是原因,另一半則是結果。

工藝等級+木料品質+琴漆品質+配件設定是「原因」,而其他四項則是「結果」,一把好琴的誕生,跟前四個「原因」有巨大的關聯性,而這四者對一把琴的影響權重,以下是威廉所認為的比例:

(木料40%+琴漆10%)+(工藝40%+設定10%)

前面是材料,後面是製琴師的功力,也就是說一把琴的好壞,材料就佔了一半超過(因為配件材質也有關係),而統整這些因素的則是製琴師,一個稱職的製琴師能在成千上萬的木料中挑選出菁華,然後將面板與背板來配對,選對了材料,工藝才有發揮的空間。

有幾項比賽規則細項,是另外列在規章裡,其中有一條,是參賽的琴必須由單獨一個製琴師所做,且必須用內模法製作。

簡單說起來其實要做一把好琴不難,就是選到好材料,然後製琴師很認真的發揮所長,一刀一鑿腳踏實地的做,耐心的等待琴漆乾燥,很扎實的做好每一個步驟,在可企及的所有環節,用心把它做好,就這樣而已~ 唯一的缺點,很累很慢,無法大量生產!


這裡面有一個關鍵,就是由一個製琴師獨立製作一把琴,但在面對工業化大量生產的邏輯下,這樣無效率的生產顯然不是解法,就有人想到,那可不可以利用生產線來量產呢?

許多提琴製造的技法都不是秘密,將這些工序拆解,然後分配給訓練有素的生產線員工,各自專注在每一個部件上面的製作,不僅品質優良,產量又大。但是很奇怪的,這樣量產出來的歐料琴,雖然外表精美塗裝優良,但琴的音色卻還是比不上製琴師琴,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提琴是樂器,而樂器的功能是演奏,若以大量木器的生產邏輯去套用在提琴製作上,製造出來的只是合規格的產品,而沒有複雜的「人味」。威廉也不敢很確切指出因為某一個單點就決定了一把琴的好壞,就好像下雨不會只是因為水氣足夠而已,但顯然把「製琴師獨立製作」這個因素拿走,琴似乎就失去了靈魂,琴聲便顯得呆板無趣。


量產琴有其推廣音樂學習的功能,也降低了音樂學習的第一個門檻,但很可惜的,坊間因為資訊不對稱,或者某些別有用心的業配,誤導了使用者的判斷跟價值觀,當然也因為真正的手工琴在台灣的能見度真的不高,所以消費者根本無從比較製琴師琴與量產琴的差異,消費者不過是在許多量產琴中選擇一把「相對好」的琴而已,這其實是一種悲哀。

要買得到好琴,要先知道怎麼衡量一把琴,除了多看多聽以外,翻翻威廉寫的書也是不錯,多少有點幫助,雖然不能保證看完書以後試琴功力大增,但補腦一下減少資訊落差,也是好事。

2,213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